close

美與醜的快感與痛感的差別,美跟人的器官,感官有密切關係等等。對於一直以為美的認識來自於個人比較主觀且唯心的概念是一種不一樣的體驗。其中的內容,有有用就是美,便利的美等,更是一種與物件的關係,有了物體,對於人來說,才有判別美醜的依據。那對於人呢?是不是也要有了連結,與他的互動之後,才知道他是不是美醜。那是否在網路的世界裡,只要有msn的對話,有了互動之後,我也可以知道那不見面的網友是美是醜?這樣的連結又回到了心靈上的對談,其實有了心靈上的契合,美醜的外表定論就不那麼重要了。

        在者對於美感就是快感,又有很多層面的思考,快感來說是愉悅的,有身體上的,有心理上的,以david hume的角度來說,似乎造成美的,就是連結身體上的好的部分,不管是器官,是觸動,對於美的,在其他哲學家的觀念裡面,david hume的似乎就實際多了,更注重了人的本體,本體的價值似乎才是造成美的來源。這裡就想到,中國盛行的流放制度似乎可能也是美的了。在余秋雨的山居筆記裡面提到,中國許多文人都被流放了,寧古塔這個地方聚集了許多因為被諫言,或是無緣無故被皇帝流放的文人;本來流放是一種懲罰,對於第一概念來說他是不好的,因為冤屈很多,卻又因為朝廷的腐敗而成行;但也因為流放,各地的文人才有機會在寧古塔這個不開發的地方聚集,而產生了一些文化的衝擊,不管是對於那個偏遠的地區,或是文人之間的思想,或許他們在彼此最喜愛的文學上得到了好的衝擊,對於他們的互動來說,他們是愉悅的,受刺激的,卻也讓我們看到中國文人的偉大,在患難處見真情吧。這樣的文學的衝擊快感,對於他們來說,雖然身體是不美的,但是心靈是美的。甚至,有一位文人被流放了,他的摯友想盡辦法拉近跟朝廷大官之間的關係,就為了上書皇帝將他放回,也是折騰了十年之久阿。

        而移情作用的形式美,總是可以在許多地方見到。這又跟觀者本身的經驗有關係,或許創造物本身,不僅是一種經驗表現的累積,也是讓別人來累積經驗的一種過程。這樣的互動,可能不只單一感官的刺激,複合感官的內容所得到的刺激則可得到更多的美感內容。海倫凱勒認為世界是豐富的,因為他看不見,但是其他的感官的激發卻讓他得到了更多的對於世界的認識,不管是草皮的香氣,雨天的味道;也有人說失去了嗅覺,一切都是黑白的了,都不美了,因為你無法品嘗到食物的味道,你不知道危機的來臨;失去了觸覺也不美了,這似乎讓我們平常想像不到,當你要開車的時候,在口袋裡面找了半天,只有一支鑰匙跟兩個硬幣,無法分辨,仍然必須拿出來看,這樣的生活當然不美了。

        感謝現在,仍還健全的時候,需要盡情的體驗世界的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iaohsin 的頭像
    hsiaohsin

    設計經驗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