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文小品品味藝術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午又去布朗琪吃飯了,這次是遇到丁丁夫婦。
一起騎去了中正紀念堂,結果下大雨,還好到了。
第一次坐這麼前面在實驗劇場,第二排的位置。
------------------------
其實聽到舞碼的標題,就覺得是否有表現台灣精神的內涵存在。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去看了茶花女芭蕾舞劇。
幾乎滿場呢,余能盛看起來倒是超親切的感覺。
倒是有兩個超高的金髮熟女,大概185吧,盛裝出席。
-----------------------
茶花女的大意,大概就是瑪格麗特本來跟帥哥a在一起,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風已起。

CIGARETTE WAR 隔江火遠眺。
戰敗如缟兵,不惜再戰。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名是:法國中央地區當代藝術基金會建築收藏展,建築實驗室。
展期:2008/6/14-8/24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以下圖片皆翻拍自北美館展覽簡介,如有侵權,煩請告知並將立即刪除。
-------------------------------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只能說,這是部好片。
好在哪裡,他能觸動"我"。
我做了筆記。

-------------------------------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突然有感而發,我要來淺談芭蕾。
我從來不懂芭蕾,也沒有興趣去了解他。
自從佑慈讓我認識了芭蕾之後,我覺得它是美與精準的表現。
---------------------
芭蕾本身,就舞者角度來看,其實就具備了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sed on the novel by VICTOR HUGO
鐘樓怪人
很棒阿 今天看完了下一篇 有點久遠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觀者的角度作欣賞,想像進入此教堂的情境,將會是自然帶著心智前進,無法掌控的過程,生命在之中與有機的自然共同前進。誠如安藤忠雄(2002)所說,逗留在混凝土建築形象的世界裡,其實便是他所追求的心情,也可以說是,將材質與色彩極限的單純化了,材料、技術、與空間在之中做了結合,而形成了焦點地方,是能在瞬間捕捉到人類追求的精神所映照出的美麗表情與姿態的形象。在此之中,若以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的美學理論來做驗證的話,應該就是其所提的自身否定與合的概念:「反,是對正的否定,但他並非簡單的消極的否定,而是正的一個內部環節…達到否定之否定,這樣才能對事物有全面、具體的認識。」(李醒塵,1996)以「Church of the light」來做驗證,其材質本身達到了極限的簡單,除去了所有一切的影響,便是一個自身否定的階段,而空間也是如此,當材質、空間、技術等達到了自身的否定之後,藉由建築的設計將之結合,便會達到黑格爾所說的「真實的理念」的境界,是一種概念(設計的內涵)與實在(材質、空間)所結合的過程。

        在其色彩部份,極限的基調,讓材質本身的顏色自然的表現出來,不脫離黑灰白的使用,就如尚‧布希亞(林志明譯,1997)在物體系一書中,所提出的黑 / 白這樣一個明顯的道德的和反自然的價值規範選項,黑色(和灰色)今天仍有卓越超群和代表文化修養的價值,他和所有粗俗的色彩相對立。而白色仍大大稱雄於有機領域,舉凡浴室、床單、內衣等和身體有直接延伸的領域幾乎是白色的天下。在這裡所提到的,其實就是安藤忠雄所使用的材質本身色彩的價值,是一種道德性高於接觸性的空間創造,一種達到精神性的氛圍,在黑格爾的論述(李醒塵,1996)中,所提到對於美的評斷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點,所謂感性顯現,「藝術用感性形式表現最崇高的東西,因此,使這最崇高的東西更接近自然現像,更接近我們的感覺和情感」,筆者認為,感性形式所表現的崇高的價值,不僅僅是安藤忠雄所賦予的深深的作品意念,更是其材質與色彩所表現的感性形式,是來自於極限的收斂基調,讓物自體(包含材質和色彩等)更接近自身的真理呈現,也就是自否定的過程,並透過結合達到這座光的教堂的呈現。

        安藤忠雄(2002)提到,「其所探索的,是所謂的概念性這件事情,並透過抽象化的動作加以轉化,將概念表達出來。」筆者認為,在這座光的教堂(Church of the light)的設計中,所呈現的概念性很強烈,宗教的極限概念,完全依賴著材質與光線的組成去達到,亦即自然物之間互相的溝通,人們只是其中觀看的一角而已。正中的鏤空十字型,就高宣揚(1999)所提著的「後現代論」一書中的概念,「後現代主義是以其不可界定性來自我界定。」、「自由發自人類精神內部」、「後現代思想家的傑出貢獻,就是大膽的將自由純粹理解成為『可能性』」,用以詮釋其鏤空的的十字型意義,筆者認為其充滿了自由的可能性,無法界定的物質結合型態,將會隨著太陽的光線作型態的改變!而型態的可能性的自由變化,帶給觀者的,將會是提升自精神性的思考,一種抽象手法的思考,來自於型態自身的「生長過程」,在這裡,筆者認為安藤忠雄將建築活化了,並且帶入了符碼化的思想,也就是教堂的十字信仰。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文章內容,總認為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對於其對God的尊崇與nature的第一順位,並在Because even if He had made but two, a third would still appear behind them which both of them would have for their idea, and that would be the ideal bed and the two others.

God knew this, and He desired to be the real maker of a real bed, not a particular maker of a particular bed, and therefore He created a bed which is essentially and by nature one only.

這幾句裡面,提到了God的層次,間接的指示了我們,也可能是工匠或是藝術家,上God的睿智,與其對於特殊性與獨一性的追求選擇,選擇了來自於自然的only one的概念。在這裡,一個對於理想化唯一的概念浮現,充滿著追求者的信念,來自於對於宗教的尊崇與信仰,並認為自然的偉大是無可挑剔,唯一剩下的就是順位的差異性。不過對於順位的差異性,似乎變成追求與追隨的概念。來自於對大自然的概念,是工匠與藝術家必須追求與追尋的,所以產生模仿。所以其實在一開始,被灌輸了很深刻的自然觀念,崇尚自然的概念,就像是現在的綠色設計概念結合獨特性的創作,所產出的,期待是來自原始與環境的作品,也許在那時代沒有汙染的觀念,所以崇尚自然的感覺就好像是追求原始獨特性一般,但在這裡,可能可以期待的,應該是轉換成為自然的材質與手感,五感知覺的原始化發覺,與經驗性的加入等等。

而在then you call him who is third in the descent from nature an imitator

if he is a good artist, he may deceive children or simple persons, when he shows them his picture of a carpenter from a distance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甚至是愛。文中提到除了近親間的悲劇之外,愛可能也是詩人所尋找的。怎樣的愛呢?在葉慈的詩作裡,蜉蝣,一段「莫為心懈而傷感,還有別的愛等著,恨下去並且愛過往後無怨尤的時光。永恆在前,我們的靈魂,即是愛,一不斷的作別。」愛的敢愛敢恨,就是刺激人性的重點之一。而在葉慈的另一篇,在學童之中,提到「柏拉圖認為天性不過是浮沫,於萬物之神靈典律上嬉戲那樣罷了。縝密的亞里斯多德更進一步在那眾王之王的臀股上玩彈珠。」似乎就是,將亞里斯多德所講的悲劇的劇情選擇來自於眾人皆知的大人物的歷史性吧。而另外一篇,青金石雕,提到「大家各自演出份內的悲劇,哈母雷特走舞台步,那邊是李爾王,…………………..舞台大幕將快落下的時候,假如他們劇中角色庶幾稱職,絕無打斷台詞嗚咽哭起來之理,…………大家都下過決心,找到,失去,舞台燈暗,昊天靈光當頭一閃,悲劇鑄成乃達其極致。雖然,哈姆雷特呢喃徬徨而李爾狂號,最後一幕一樣說落就落,忽然深垂於千萬座舞台之上,不稍增分毫,錙兩。」我想,葉慈不僅在他的詩中反映了社會的現況,也將過往的故事作完整的認知與陳述,他確定了角色的盡職,舞台的華麗,劇情的表現等,悲劇就此產生。

        悲劇的模仿來自於人生,來自於更高於歷史哲學的情節故事,他所要傳達的,自我性的,唯心的詮釋模仿,將模仿提高,因為有「可能的」更高於的歷史過程的情節出現。

        在這裡,對於悲劇的認識更加一層,也得到許多關於哲學的應用與詩歌的追求內容,其實是非常有趣的,畢竟悲劇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好奇性,卻也得知對於人性的追求與感受,在悲劇的應用上,也可以應用到其他的領域,非常有趣。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與醜的快感與痛感的差別,美跟人的器官,感官有密切關係等等。對於一直以為美的認識來自於個人比較主觀且唯心的概念是一種不一樣的體驗。其中的內容,有有用就是美,便利的美等,更是一種與物件的關係,有了物體,對於人來說,才有判別美醜的依據。那對於人呢?是不是也要有了連結,與他的互動之後,才知道他是不是美醜。那是否在網路的世界裡,只要有msn的對話,有了互動之後,我也可以知道那不見面的網友是美是醜?這樣的連結又回到了心靈上的對談,其實有了心靈上的契合,美醜的外表定論就不那麼重要了。

        在者對於美感就是快感,又有很多層面的思考,快感來說是愉悅的,有身體上的,有心理上的,以david hume的角度來說,似乎造成美的,就是連結身體上的好的部分,不管是器官,是觸動,對於美的,在其他哲學家的觀念裡面,david hume的似乎就實際多了,更注重了人的本體,本體的價值似乎才是造成美的來源。這裡就想到,中國盛行的流放制度似乎可能也是美的了。在余秋雨的山居筆記裡面提到,中國許多文人都被流放了,寧古塔這個地方聚集了許多因為被諫言,或是無緣無故被皇帝流放的文人;本來流放是一種懲罰,對於第一概念來說他是不好的,因為冤屈很多,卻又因為朝廷的腐敗而成行;但也因為流放,各地的文人才有機會在寧古塔這個不開發的地方聚集,而產生了一些文化的衝擊,不管是對於那個偏遠的地區,或是文人之間的思想,或許他們在彼此最喜愛的文學上得到了好的衝擊,對於他們的互動來說,他們是愉悅的,受刺激的,卻也讓我們看到中國文人的偉大,在患難處見真情吧。這樣的文學的衝擊快感,對於他們來說,雖然身體是不美的,但是心靈是美的。甚至,有一位文人被流放了,他的摯友想盡辦法拉近跟朝廷大官之間的關係,就為了上書皇帝將他放回,也是折騰了十年之久阿。

        而移情作用的形式美,總是可以在許多地方見到。這又跟觀者本身的經驗有關係,或許創造物本身,不僅是一種經驗表現的累積,也是讓別人來累積經驗的一種過程。這樣的互動,可能不只單一感官的刺激,複合感官的內容所得到的刺激則可得到更多的美感內容。海倫凱勒認為世界是豐富的,因為他看不見,但是其他的感官的激發卻讓他得到了更多的對於世界的認識,不管是草皮的香氣,雨天的味道;也有人說失去了嗅覺,一切都是黑白的了,都不美了,因為你無法品嘗到食物的味道,你不知道危機的來臨;失去了觸覺也不美了,這似乎讓我們平常想像不到,當你要開車的時候,在口袋裡面找了半天,只有一支鑰匙跟兩個硬幣,無法分辨,仍然必須拿出來看,這樣的生活當然不美了。

        感謝現在,仍還健全的時候,需要盡情的體驗世界的美。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表現世界受制於因果律-客觀、普遍性,物自體不可知,理性世界裡的自由意志,理性存在著作為目的自身而存在,純粹美與依存美,對於自由意志的想法比較有同感。而自由意志似乎正帶領著作為目的自身存在的理性,當自由意志發動時,物自體本來的不可知,也會變成經驗主義了的可知,來自於人的自由意志,讓物體有所依存的自由意志附之上,普遍性的經驗主義意思,當社會有了規範,有了理性,自由意志似乎也受到了牽絆,但這樣的自由意志的出現,更是一種有目的自身的存在,來自於人本身的思想,或是ideas,除了物體與人的對話溝通之外的,自身的理性能不能突破社會性的規範,但又不至於到了animal的階段,在中間有著模糊的地帶,若只以社會性來區別,其他的可能性,像是人的獸性,對於佛洛伊得的性的思考,對於本能這兩個字的闡述,似乎會有更大的可能性。
         很理性的感覺,對於純粹美與依存美,美不只是美,美的自身似乎也有自由意志。來自於認知的自由,來自於型態的自由相對於人來說,來自於自然的自由,相對於使用性來說,經驗主義在這裡,沒有了經驗的依存,自然的美,來自於物自體的本身,所以似乎可見的,自然與神祇的美,為何人們要有規範美的意見呢?似乎也是為了目的自身,那也就是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依存在物體上所產生的美,所以美來自於什麼,邏輯上的一對一,或許是,一對多,多對一,亦可能是。可能性的自由意志主宰,導致了人們所發展出來的客觀,經驗主義,唯心,相對,在這點上,本能的存在被提升了,不再只是為了生存,為了繁衍,而是為了認知上的需求,一種目的性的,為了自由意志而產生意志,社會性的規範是如此,但若將社會中的人丟進了原始叢林裡,過個幾年,自由意志是什麼對他來說,誰也無法確認。
        有人想要離開表現世界,切除客觀性,經驗主義,回去當類動物性的原始人,也有原始人,一個原始的物件但是有著人的基因,能經過學習,變成人,但是最本能的部分,我不知道能怎樣改變,或許有著性的目的,理性裡的狡詐,仍能根本能成為輔助,相得益彰。

hsiao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